2016年,我刚到临港工作时,这里的房价已经开始起飞,但还没有那么火。
当时,我们刚在浦东金桥买了第一套房,对临港的概念和大多数人一样:太远了!所以,刚到那里工作时,我根本就没有动过在临港买房的心思,宁愿每个周末回浦东金桥。
现在回过头再看,我才意识到,自己错过了临港最好的买房时机。
(相关资料图)
2017年,临港新片区开始实行限价政策,购买新房实行人才优先政策。只有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名单所列的530家企业内就职,并满足一定要求的人才才能购买,积分在这里也不管用。
当时临港新片区的新房价格基本限制在3万元/平米以内,后来放宽到3.2万元/平米左右。因为新房限价,临港在2018年有一大批新房陆续开盘后,2019年,随着临港新片区一系列支持政策发布并落地,核心区的新房市场可售项目开始变得屈指可数,有些项目就算达到预售标准也拖着不开盘,开发商惜售心理明显。
同时,二手房市场上,房东也普遍存在惜售心理,许多房源虽然在中介门店挂牌,但大多抱着试水的心态,并不一定诚意出售。
到2020年,随着临港新片区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,临港核心区的二手房价格在一年之内从2万元/平米普遍涨到5万元/平米以上,稀缺房源的部分楼盘价格甚至达到6万元/平米。
一二手价格倒挂这么明显,我身边很多亲戚朋友纷纷来找我咨询,能不能想办法在临港投资买房?确实,临港的新房再香,社会客户也买不了。
这样的市场,我总觉得不太正常,所以,面对亲戚朋友的买房咨询,我都搪塞了回去。事实上,我也是到2018年底才真正满足临港的人才住房政策的要求,眼睁睁看着临港新片区核心区的房价涨到了我无法承受的高位。
我还清楚的记得,2021年,有一套核心区的二手叠墅房源,在中介那里挂出了7.5万元/平米的历史高价。
我一度以为,临港的房价我已经高攀不起,直到去年底。
2022年,上海连续两次优化临港新片区人才购房政策,定向放松限购政策。但是,一直到年底,预期中的市场回暖并没有出现,相反,二手房的挂牌量开始有所上升,但成交并不活跃。
2022年6月,我开始留意核心区的二手房挂牌信息,当时还没有很明确的买房想法,更多是抱着好奇的心情,还有一丝想捡漏的侥幸心理。在这期间,我在核心区看过的房子不下20套,也看到过心怡的房子,但价格还没到我的心理价位。
从去年底开始,很多二手房的挂牌价格出现了下调,但幅度并不大,只是相对挂牌的历史高价根据市场行情进行了修正,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价。
一直到今年3月份。突然有一天,和我相熟的中介神神秘秘地给我打来电话,说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别墅小区,有位业主因为准备出国,急着卖掉手上的房子,价格比市场价低不少,问我有没有兴趣。
一听有捡漏的机会,我二话没说,直接就让中介约业主面谈。这是一套120多平米的两层下叠别墅,3+1户型,我大概半年前看过,当时的挂牌价还在5万/平米以上。现在,同小区类似的房型,挂牌单价也还是在5万/平米左右,但最近成交的一套房源单价已经降到4.8万/平米。
这个业主让中介给出的报价是4.5万/平米,但中介暗示我,业主急着出手,还有议价的空间。
考虑到自己可以一次性付款,我直接向业主报出了3.8万/平米的价格。听到我的报价时,看得出来,业主很纠结,还出去打了将近半个小时的电话。回来之后,提出希望我能把价格提高到3.9万/平米,同时税费都由我来承担。
我一盘算,总价还在我的预算范围内,几乎没有犹豫,我就同意了。
后来我才知道,业主当初买这套房的价格大概是4万/平米左右,这次出手算是小有亏损。
受到我的鼓舞,我有个朋友最近也准备在临港买房,而且已经有了意向房源,快的话,可能一个月后就能成交。
去年8月22日,临港新片区三周年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仪式上公布的数据,临港新片区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共计72个,总投资约1530亿元,涵盖前沿科技、高品质住宅、市政交通、能源保障、生态环境、商文体旅、社会民生和综合保税等多个领域。根据规划,从2020年到2034年,临港新片区的常住人口250万左右,建设292平方公里,意味着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不断涌入。
这些数字对于不在临港工作生活的人来说,可能没什么感觉,但对于像我这样已经在这里工作多年的临港建设者而言,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临港未来的发展和希望,这也是我选择在临港房价调整时果断买入的背后逻辑。
编者手记
楼市里,“买涨不买跌”的心理一直都占据主流,绝大多数的人,对于抄底这件事,往往只有心动,没有行动。像一凡这样真正在楼市调整时果断“抄底”的人,少之又少。 当然,一凡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,在于他对临港未来发展的信心。作为一个临港建设的参与者,他在临港买房也是刚需,应该得到鼓励。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