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:王栋生 来源:中学语文教学
先把想到的东西记下来
王栋生
在接触作文任务或问题时,学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,有可能感到茫然无路,有可能要花点时间揣摩猜想,有可能先入为主,有可能本能地走上老路,也有可能千头万绪不知所措,也有可能被刺激出新意,等等。无论如何,教学要创造条件,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,让他们“想”,自由地想,哪怕迟点写,晚点交,甚至——“这一次,只想不写”。
(资料图)
示例一:
根据个人观察和思考,你认为善于学习的人一般有哪些特征?
—— 把所能想到的话直接写出来,想到什么记什么,不要去想顺序,也不一定要“正确”。
然后再推敲语句,权衡增删,分出主次。
这个练习没有答案。学生之间有差异,学生和教师的认识有距离,而教师之间观点也会有分歧。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。我愿意学生思想复杂一些,在任务或问题出现时,能够八面来风,能看到各种可能。是“还会有些什么”,而不仅仅是“应当是什么”—— 实用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同质化倾向,往往就在于无休止地训练,训出了“本能反应”,而且师生双方都感到轻松满意。其实“反应快”对思维培育未必有利:学生被训得“心往一处想”了,那有什么必要再学习?
作文反应,宁可慢些,重在有思想含量。面对作文任务,多数学生会在那五分钟内认真地“想”,试图从中找出一个最可靠也“方便”的思路、观点或表达方式。这种方式可能适用于快速作文的要求,如果是初学者或能力不强的学生,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学习过程略微拉长一些,让他们先把个人所想一一记下来?
其实,无论是初学作文,还是有经验的写作者,能多角度拓展思考,把自己的思绪一一铺排出来,选择判断,理清头绪,效果可能比较好。如果对作文任务或问题有三四种甚至更多的考虑,一一记在纸上,也许便于比较出轻重、主次、高下,以做出判断、选择,可以决定出大致的顺序,可以考虑恰当的表达方式,等等。对于初学者,这样的铺排习惯有利于选择比较,考虑多样性,避免思维简单化。“想到什么先写下来”,看上去像是为克服记忆力不良的老年人的习惯;但我未必认为中小学生不需要这类“笨办法”,老师们只要看看那些老一套的不动脑筋的作文,就不得不考虑让学生多准备几条路。
可以考虑让学生做一做这样的练习。曾有学生在一节课上针对作文任务与问题写了一千多字的“个人思考”,想到什么都一一写下来,没有顺序,杂乱无章,因为这毕竟是他“想到的”,不是“作文”。我认为他的尝试有价值:如果让他在这一千多字的基础上经营一篇(或两篇)作文,相信他不会有什么难处,因为他“敢想”也“会想”了;这中间有些想法出自个人思考,有一定的逻辑,表达清晰;接下来,他的任务是重组,勾勒编织,润色修改。他可能多花了一点时间,但远远比迅速拼装的“大路货”耐看。再者,他的“想”与“选”能形成经验,今后他的作文速度会变快。我至今不忘那些在纸上迅速做笔记的学生,他们往往善于思考和比较,有质疑精神和辨别是非的能力,做事从容有条理。
一说到“写”,就以为是“作文”;一说到“作文”,马上就想到“审题”“立意”,就想到“得分”“几类卷”,就想到“评语”“讲评”。教师在课堂讲作文技巧,学生也愿意听,可是,最后五分钟,老师说:“我们今天要写的是这道作文题……”—— 图穷匕首见,想象中止了,有价格的自由往往是廉价的,好不容易酝酿的一点情绪,立时烟消云散。
让学生随手记下自己的想法,为的是让他能多想一些;不用去管“有什么用”,不要凡事先想“有好处”;这是你这会儿“在想的”“想到的”,有这么多的“想”,就是有效的学习,记下自己真实的“想”,也是一种作文能力。“想”比“写”记录的内容要多得多。效率高的,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,把“想”的内容还原成文字,说不定有几万字十几万字!如果学生不相信,让他们把脑海里的一个画面表现出来—— 原本不过是一瞬,他会用上一千字;如果让他“记下来”,只要一行字,而他对一项作文任务的反应,可能会用十几行字,写出十几个画面或问题来!
把“想到的东西”写下来,不是很难的事,小学生也能做到。写在纸上,可以看到:这是我的“想”,是“我的”,和别人的不一样(别人根本不知道我这样“想”);写出来,我的“想”变成文字了。至于能不能成为作文,是另一件事,而且未必重要。
可能有意义的是,学生能有这样的习惯:随时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。作为一名学习者,他能有这样的习惯,也可能因之萌发探索的理想。
示例二:
老师说,以前上中学时,有过一个梦,选一位诗人,让他(她的)诗伴随我一同往前走,后来发现,没有一位诗人能满足我的需求。我在不同的年月不同的状态下遇上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,他们多多少少能给我一点光亮,我就是这样一路找诗、读诗走过来的。这样也许更好。
老师又说,其实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寻找。
你怎么看?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。
学生时代能做做梦很好;有点幼稚的想法,也能让中学时代变得丰富;我在往前走,诗人也在往前走;每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;老师的中学时代一直在读不同的诗;有诗的陪伴,自己也许会成为一首诗……
这样的题目,学生写出的内容,估计教师没法改,因为一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。
示例三:
老年人反思,说了些人生体会:
有时要做点别人不敢做的事;
有时要读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书;
不要把时间安排得过满;
不主张为了工作“忘我”,牺牲亲情和友情……
推想一下:他可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?把他每句话的意思稍加扩展,各写几句话。
可以旁逸斜出,正面反面侧面,都想一下。
如果让学生就这个任务在纸上记录杂感,不让他“作文”,他有可能写满两三页纸。如果隔三天再让他在这几页纸上补充,或许他又会增删一些话。如果他有保留笔记的习惯,这涂涂改改乱七八糟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几页纸能变出好几篇“作文”。
如果每一次作文任务都能让学生左思右想,甚至一时难以下笔,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教学是失败的。
[《中学语文教学》2023年第6期]
关键词: